订阅
「海克斯科技」爆火! 今年8月,网红博主辛吉飞拍摄了一系列 揭秘餐饮行业添加剂内幕的“高能”视频 将游戏中,用来指代魔法和科技融合的顶尖技术 比作:把食材“化腐朽为神奇”的“骚操作” 狠狠刺痛百万网友,深爱外卖的心 一个月涨粉600多万,相关话题播放量超30亿 米线不敢吃了,都是用香精调的; 烤肉不敢点了,全是转氨酶兑的; 可乐不敢买了,配料表里有一堆化学制品...... 亲妈苦口婆心劝了20多年的事 竟被这位耿直的「东北绝命毒师」劝诫了 将各种鸭肉碎肉一股脑摆上保鲜膜 一卷,一冻,24小时后取出,用切片机一切 嚯,一盘妥妥的雪花切肉就上了桌 这尽显“尊贵”的纹样,看一眼就上头 撺掇起明胶片剪成细细的长条 在拼凑了植脂末的盆中泡发,随手捞起 艾玛,这奶白透明的“燕窝”,简直比真的还真! 白砂糖和麦芽糖浆“亲密接触” 开火熬煮后,配上柠檬酸和香精提色提味 舀一勺会挂壁的“蜂蜜”,凭实力演绎“甜蜜蜜” 更绝的是,当各种香精油、变性淀粉等 与“黑科技”卡拉胶“会面” 搅拌机里一阵“翻云覆雨”后,套个肠衣灌肠、煮熟 愣是给整出了烤肠界的顶流 连续吃外卖,到底会对身体产生怎样的影响? 被外卖“迷惑”的饮食习惯,是否有可能改变? 今天,咱就带着大伙在一部“真实到不敢看”的 BBC纪录片《外卖的真相》中,寻找答案 赤裸裸的真相:14天外卖挑战 作为“动动手指”就能触达的美食,外卖可谓是一代懒人的福星。 在英国,人们每年能点上8.5亿外卖,加上打包带走的快餐,总计每天干掉的数量,可达300w份。 尽管解决了大多数打工人吃饭的问题,但每回看到健康警示的新闻标题,还是会默默担心:疾病会不会某天也缠上我? 为了弄清楚这令人又爱又恨的东西,究竟如何影响人的健康。 有着多年记者经历的妮姬·福克斯与利物浦约翰·摩尔大学的科学家联手,招募15位身体健康的利物浦大学生。 14天里,包吃包喝,每人每天可自由选择两顿外卖。 完成挑战后,通过各种测试,观察变化。 乍一听,这完全是一件“天上掉馅饼”的好事。 省了伙食费不说,还能趁机把全国最受欢迎的美食,吃个遍。 从烤肉串到炸鸡、汉堡,从披萨到中餐、印度菜...... 家家都是五星卫生评分,顿顿都不带重样,想想都刺激。 但事实,却让人大跌眼镜。 实验进行到第三天,不少吐槽的声音开始出现。 “感觉自己胖了好多” “这像是一件苦差事,哪怕点的是自己爱吃的,也不太想吃” “上火、反酸、烧心,竟然找上了我” 根据进一步的追踪,实验组还发现了志愿者们的晚餐时间越来越晚,这无疑对他们的睡眠质量造成负面的影响。 对比18点与23点进食的睡眠效率,后者竟下降了10%。 “吃大餐可能会向大脑发出保持清醒的信号,会让你的体温有所上升,大量的盐和脂肪也可能会导致脱水和不消化。” 对照一下平日里自己的睡眠真相,象君直接痛下“断夜宵”的决心。 两周后,挑战结束。 志愿者们没精打采的样,似乎已经剧透了一切。 大伙普遍关心的体重问题,几乎无人幸免。 前后最多相差1.7公斤,还有超半数的志愿者,体脂和血脂也跟着蹭蹭上涨。 长此以往,将有罹患糖尿病和心脏病的风险。 更让人细思极恐的,是外卖对大脑和心理的影响。 经过测试,发现大部分志愿者的脑供血强度有所减弱。 就连平日里的健身达人,也反常地出现了锻炼困难的情况。 短期记忆信息的能力,直线下降15%。 同时伴有明显提高的犯错率和难以集中的精神, 这群正当青年,分明已经可以预见,年纪增长后,自己中风的模样。 心理层面的影响,也不容忽视。 向来沉稳的志愿者,经过两周的“喂养”,焦虑度直线提升20%。 时不时伴随昏沉、愤怒等负面情绪,就连接受信息、自我控制和规划的能力,也相应减弱。 看完这些刺眼的数据,象君隔着屏幕打了个哆嗦。 长期吃外卖的伤害,如此之大,偶尔吃一顿,结果是否会有所不同? 抱着这样“天真”的猜测,妮姬·福克斯接着来到拉夫堡大学。 决定通过亲身实验,探究一顿外卖,对血管带来的变化。 乐观的妮姬·福克斯铆足了劲,用四分之三披萨,填饱了肚皮。 实验结果却几乎让她笑不出来。 血管扩张程度直线下降32%的同时,血脂含量倒是飙升了54%。 长此以往,血管变僵硬的同时,会慢慢堵塞。 供血能力变差,血压上升,离中风、冠心病等找上门,也就不远了。 看着这近似疯狂的实验结果,手中的外卖,变得有些难以下咽。 “致命”的诱惑,其实可以抵挡 然而,即使实验数据如此“骇人听闻”,还是会有不少“视生命如粪土”的朋友,难以摆脱外卖的诱惑。 在中国,每年的外卖单数,超过171.2亿,全国外卖市场规模高达8千多亿元(截至2020年底)。 外卖提供的便利,让我们难以摆脱其诱惑。 尤其对工作忙碌,做菜手艺欠佳的小伙伴来说,想要彻底和它say goodbye,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。 那么,有没有一些,既可以享用美食,也不必那么愧疚的健康诀窍? 实验组联合高校教授,为大家支了几招。 选择相对“健康”的外卖 影片中,雷丁大学的营养学专家,甘特·昆雷教授,对6种最受当地人欢迎的食物,进行了好几周的成分监测。 他将炸鸡、披萨、烤肉串、汉堡薯条、咖喱鸡米饭、炸鱼薯条等,打成糊后冻干,再一一进行具体成分分析。 结果,几乎让所有人震惊。 就拿含盐量来说,薯条以1g的绝对优势,完胜所有测定食物。 整个披萨的含量直接爆表,达到超高的9g,远超成年人每日推荐盐摄入量的6g。 相差悬殊的数据,给爱吃披萨的小伙伴敲响了警钟: 一次吃3块过个嘴瘾就好,可别因为“贪心”,损害了健康。 脂肪与卡路里含量,咖喱鸡和披萨再次“力压群雄”。 分别以83g/份、1800cal/份及80g/份、1980cal/份的“惊艳”数据,让人望而却步。 “知道不健康,但我还是想吃啊!” 针对此类“自我矛盾”人群,给力的节目组,也贴心地给出了建议。 去超市,选择一份相似的美食即可。 毕竟,不论是分量,还是各类指标,“超市同款”,往往只有店里售卖的一半。 如此一来,既过了嘴瘾,又能将健康的风险减半,岂不是一举两得? 管住嘴,迈开腿 不少小伙伴都有过减肥的经历,总结起来,无非就是简单的6个字“管住嘴,迈开腿”。 适当锻炼,不仅可以帮助消耗体内多余的脂肪,还对咱的心脏,大有裨益。 实验组专家也发话了,如果能坚持在进食前18小时锻炼,不仅可以防止血脂飙升,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软化血管。 “自律即自由”这话,算是得到了极好的验证。 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 当然,再多实用的建议,都抵不过自己做饭。 在看纪录片之前,象君也曾“笃定”地以为,外卖这东西,想戒掉,几乎是不可能。 然而,在萨里大学健康心理学教授:简·奥登的帮助下。 “靠外卖度日”的杰克逊一家,经过2周的挑战,竟也成功摆脱了对外卖,“无可救药”的依赖。 刚开始,全家人几乎是拒绝的。 佩戴上高科技眼镜,追踪眼动。 甭管是爹妈还是孩子,目光追随的,俨然全是桌上的披萨、汉堡等“高分外卖”。 眼皮底下的新鲜果蔬,犹如隐形。 这是他们改变饮食习惯的关键。 在博士的监督下,一家人经过尝试,挑选出自己可以接受的蔬菜种类。 然后从最简单的意面开始,尝试搭配足够丰富的蔬菜。 每天不过15分钟的时间,就能做成一道简单又营养的家庭餐。 用料、火候全靠自己把控,两周下来,每个人竟都对这种从未尝试过的饮食方式,乐此不疲。 “现在看到外卖,反而被它的油腻程度惊到了” 一家人的口味发生了360度大逆转。 更惊喜的是,这样的改变,还有额外的“馈赠”。 经过粗略计算,自打一家人开始自己做饭后,在食物上的支出,从原本的每周98英镑,骤降至28英镑。 这肉眼可见的“节流”成效,实在是真香了。 爆火的“海克斯科技” 真有这么可怕? 再说回到最近在网络上掀起“腥风血雨”的「海克斯科技」。 随着“胆大包天”的“辛叔”,将三花淡奶、芝麻精油等这些“最熟悉的陌生人”摆上台面, 三观碎了一地的网友们,迅速分成了两派。 站他的,为他替老百姓说话,揭露行业黑幕,疯狂鼓掌。 反对他的,指责其为了博取流量,制造焦虑。 冲突的背后,其实是大伙,对食品健康愈来愈多的关注。 而关于食品添加剂的话题,也早就是老问题了。 十多年前,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会长王旭峰,就曾在他的课堂中,向学员展示了常见的色素、香精、甜味剂等食品添加剂。 现场动手演示,轻松“创造”了多款大伙熟悉的饮料。 尽管当时《绝命毒师》还没开播,但网友们都亲切地称他,“化学老师”。 “其实大部分食品添加剂只要在合法的剂量、用法和用量范围内使用,都是没问题的。但是非法添加物,如三聚氰胺、福尔马林、苏丹红等,不可以添加到食品中。” 随着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,五花八门的添加剂,早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 重组碎牛肉、鸡肉,制成合成肉的TG 酶,其实是一种活性蛋白质,早前就已大规模应用在肉类食品生产中。 “碾压”百年老店,十秒钟出“高汤效果”的三花淡奶,主要成分是鲜牛奶。 不少女生喜爱的咖啡、甜品、奶茶中,都有它的身影。 还有像酸奶中,添加的明胶或果胶,虽打着增稠剂的名号, 但不论是其本身所含的胶原蛋白,或是膳食纤维,都对人体有益。 “只要符合国标GB 2760-2014 ,令人谈之色变的食品添加剂,其实本身很难对人体造成危害。” 说到底,“海克斯科技”真正想抵制的,是那些借助科技手段,以次充好、虚假宣传,甚至无视国家标准,违规使用添加剂的商家。 而鉴于外卖涉及的制作过程,咱终究不得亲自把关,多备几道拿手好菜,总归还是万无一失。 所以,今天的你,也立志打算学做菜了吗? 图源:纪录片《外卖的真相》 参考资料:中国新闻周刊《“海克斯科技”,究竟伤害了谁》 在线课程 https://www.academyeurope.org/zh-CN/ ![]() |
10 人收藏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收藏
邀请